什么是
勞動仲裁的時效,?我們該如何去理解各種時效效力,?
勞動爭議的時效是指
勞動關系當事人權利受到侵害后,在法定時效期間內如果不行使權利,,那么當時效期間屆滿,,仲裁和法院對權利人的權利就不再進行保護的制度。 也就是說,,在法律規(guī)定的仲裁申請時效期間內,,權利人提出請求的,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和人民法院會對權利人的實體權利進行保護,,但在法定的仲裁申請時效期間屆滿之后,,權利人再行使請求權的,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和人民法院便不再進行保護,權利人就此喪失了勝訴權,。 《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 第二十七條第一款規(guī)定:"勞動爭議申請仲裁的時效期間為一年,。仲裁時效期間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計算,。" 該法第二十七條第四款規(guī)定:"勞動關系存續(xù)期間因拖欠勞動報酬發(fā)生爭議的,勞動者申請仲裁不受本條第一款規(guī)定的仲裁時效期間的限制; 但是,,勞動關系終止的,,應當自勞動關系終止之日起一年內提出,。" 根據(jù)上述規(guī)定,勞動爭議的仲裁申請時效分為兩類,,一類是為期一年的一般時效; 一類是追索勞動報酬的特殊時效,,該時效在勞動關系存續(xù)期限為無限期,勞動關系終止的,,應當自勞動關系終止之日起一年內提出,。 在實踐中,勞動爭議名目繁多,,其中那些糾紛適用一年時效,那些又適用特殊時效呢?因此,,有必要進行一番整理,,供大家查閱,。
一,、索要雙倍工資的時效——1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條第一款規(guī)定:“勞動爭議申請仲裁的時效期間為一年,。仲裁時效期間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計算?!? 根據(jù)《勞動
合同法》的規(guī)定,,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超過一個月不滿一年未與勞動者訂立書面
勞動合同的,應當向勞動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資,。用人單位違反規(guī)定不與勞動者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自應當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之日起向勞動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資,。 《勞動合同法》第十四條第三款規(guī)定就是對二倍受工資時效的一個界定,,即未訂立書面勞動合同滿一年當日,視為雙方已經訂立了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 《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第七條規(guī)定,,用人單位自用人之日起滿一年未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自用工之日起滿一個月的次日至滿一年的前一日應當依照《勞動合同法》第82條的規(guī)定向勞動者每月支付兩倍的工資,,并視為自用工之日起滿一年的當日已經與勞動者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 也就是說,,用人單位未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懲罰性規(guī)定自用工之日起滿一年已結束,滿一年后視為雙方已經訂立了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不存在未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情形,。因此,,雙倍工資的仲裁時效應當從未訂立書面勞動合同滿一年的當日起計算,。
二,、主張年假權益的時效——1年 《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第五條第三款規(guī)定,,對職工應休未休的年休假天數(shù),,單位應當按照該職工日工資收入的300%支付年休假工資報酬。 實踐中,,“300%支付年休假工資報酬”是因用人單位未安排年休假而應當承擔的一種法定責任,,這一點與雙倍工資差額爭議相類似,,均適用一年的一般時效,。
三、追索勞動報酬的時效——無限期 實踐中,,用人單位拖欠勞動者勞動報酬的期限可能比較短,,比如拖欠兩三個月,,但也可能拖欠的期限很長,,有的甚至長達數(shù)年之久。 《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條第四款規(guī)定:"勞動關系存續(xù)期間因拖欠勞動報酬發(fā)生爭議的,勞動者申請仲裁不受本條第一款規(guī)定的仲裁時效期間的限制; 但是,,勞動關系終止的,,應當自勞動關系終止之日起一年內提出。"
四,、工傷認定時效——《工傷保險條例》的
法律法規(guī)根據(jù)不同的申請主體,,對申請時限也作了不同的規(guī)定 視同工傷的認定——48小時。勞動者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突發(fā)疾病在48小時之內經搶救無效
死亡的,,視同工傷。 申請工傷認定期限——30日,。《工傷保險條例》規(guī)定,,“勞動者在發(fā)生事故傷害或者按照職業(yè)病防治法規(guī)定被診斷、鑒定為職業(yè)病,,所在單位應當自事故傷害發(fā)生之日或者被診斷,、鑒定為職業(yè)病之日起30日內,向統(tǒng)籌地區(qū)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遇有特殊情況,,經報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同意,申請時限可以適當延長,?!? 初次申請勞動能力鑒定——60日。勞動者發(fā)生工傷,,用人單位或個人必須向市級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申請,。應當自收到勞動能力鑒定申請之日起60日內作出勞動能力鑒定結論。 再次申請勞動能力鑒定——15日,。申請鑒定的單位或者個人對設區(qū)的市級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作出的鑒定結論不服的,,可以在收到該鑒定結論之日起15日內向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提出再次鑒定申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作出的勞動能力鑒定結論為最終結論。 勞動能力復查鑒定——1年,。自勞動能力鑒定結論作出之日起1年后,,工傷勞動者或者其直系親屬、所在單位或者經辦機構認為傷殘情況發(fā)生變化的,,可以申請勞動能力復查鑒定。勞動能力鑒定結果,,直接影響到工傷勞動者的待遇賠償,,所以用人單位和勞動者都必須把握好初鑒和復鑒的期限。 申請工傷待遇賠償 ——30日。參加工傷保險的賠償?shù)钠谙夼c工傷認定一樣,,即用人單位必須在事故傷害發(fā)生之日或者被診斷,、鑒定為職業(yè)病之日起30日內,,向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 工傷爭議仲裁申請期限——1年,。發(fā)生工傷后,,用人單位因種種原因不能及時支付工傷待遇勞動爭議而引起的糾紛,,其申請仲裁的期限期間為一年,,該仲裁期限期間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