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內部行政行為
內部行政行為是指行政主體在內部行政組織管理過程中所作的只對行政組織內部產生法律效力的行政行為,,因而內部行政行為對公務員的權利和義務有重大的影響,。
我國行政訴訟法將其列為不可訴行為之一,即被處分或被處理的人不服,,不能申請復議,,但可依照有關法律和行政法規(guī)的規(guī)定提出申訴。如《行政監(jiān)察法》第37條規(guī)定:“國家公務員和國家行政機關任命的其他人員對主管行政機關作出的行政處分決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行政處分決定之日起三十日內向監(jiān)察機關提出申訴,,監(jiān)察機關應當自收到申訴之日起三十日內作出復查決定;對復查決定仍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復查決定之日起三十日內向上一級監(jiān)察機關申請復核,,上一級監(jiān)察機關應當自收到復核申請之日起六十日內作出復核決定,。”
二,、外部行政行為
外部行政行為,,是與行政機關內部行為相對應的一個行政法學概念。
三,、內部行政行為與外部行政行為的區(qū)別
內部行政行為與外部行政行為主要區(qū)別:
1,、行為與相對人之間的關系不同。
實施內部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與該行政行為的相對人之間,,必定存在一種領導與被領導的隸屬關系以及其它隸屬關系,,或者存在一種監(jiān)督與被監(jiān)督的法定的監(jiān)督關系,。實施外部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與該行政行為的相對人之間,基本上不存在領導與被領導的隸屬關系或者其它隸屬關系,,而只存在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這種管理與被管理關系最終取決于外部行政行為的實施者所擁有的對某類行政事務的管理職能而不來源于該行政機關的領導職能,。
2,、行政行為的作用力不同。
內部行政行為通常只涉及行政機關的內部行政事務,,其作用主要和行政機關的正常運轉有關,,不影響外部相對人的權利和義務,外部行政行為是行政機關對外行使公共權利的行為,,因而直接影響著外部相對人的利益,。由于這兩種行政行為的上述區(qū)別以及行政機關行使這兩種權利的性質和依據(jù)也不同,因此,,不同性質的行為引起的爭議應由不同的途徑予以解決,,即內部行政爭議由行政機關自身解決,外部行政爭議由法院解決,。如果將行政內部爭議也交由法院解決,,一方面法院不熟悉行政機關內部事務,并缺乏具體的爭議處理手段,,另一方面容易造成法院干擾行政機關正常工作,,影響依法行政的效力。因此,,行政訴訟法明確規(guī)定,,法院不受理就行政機關對行政工作人員的獎懲、任免等決定提起的訴訟,。
上一篇: 行政撤職和免職的區(qū)別什么,?
下一篇: 行政監(jiān)察機關如何行使調查權?
加載更多
房產是企業(yè)或個人生產生活中的重大資產,,也是在執(zhí)行案件中,被查控的主要對象,。不動產登記簿是不動產物權歸屬和內容的依據(jù),,法院執(zhí)行時往往通過查詢登記信息來調查被執(zhí)行人名下是否有房。然而,,在實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