違約金,,亦稱違約罰款,,是指合同當事人約定在一方不履行合同時向另一方支付一定數額的貨幣。這種民事責任形式只有在合同當事人有約定或法律有直接規(guī)定時才能適用,,當事人一方不能自行規(guī)定所謂違約金。違約金可分為賠償性違約金和懲罰性違約金,。
實踐中很多用人單位動輒在勞動合同中對勞動者約定高額違約金,,以此“圈”住勞動者,而不是通過適當的待遇和和諧的勞動關系留住勞動者,。最常見的是,,就勞動合同期限的履行約定違約金。因此,,勞動合同法規(guī)定:“除本法第二十二條和第二十三條規(guī)定的情形外,,用人單位不得與勞動者約定由勞動者承擔的違約金”,即競業(yè)限制與服務期,。
用人單位為勞動者提供專項培訓費用,,對其進行專業(yè)技術培訓的,,可以與該勞動者訂立協(xié)議,約定服務期,。用人單位為勞動者提供專項培訓費用,,對其進行專業(yè)技術培訓的,可以與該勞動者訂立協(xié)議,,約定服務期,。勞動者違反服務期約定的,應當按照約定向用人單位支付違約金,。約定違反服務期違約金的數額不得超過用人單位提供的培訓費用,。違約時,勞動者所支付的違約金不得超過服務期尚未履行部分所應分攤的培訓費用,。
對負有保守用人單位商業(yè)秘密義務的勞動者,,用人單位可以在勞動合同或者保密協(xié)議中與勞動者約定競業(yè)限制條款。在勞動合同解除后,,不得使用或者披露信息的義務包含生產的秘密環(huán)節(jié),,以及足以構成商業(yè)秘密的其他信息。要確定究竟哪些信息在勞動合同解除后,,勞動者仍然負有不得披露和使用商業(yè)秘密的義務,。
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徑自約定勞動者違反勞動合同期限的違約金責任,約定無效,。主要是從保護勞動者權益的角度:一是在勞動合同及其專項協(xié)議書簽訂時,,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經濟社會地位不平等和在勞動力市場談判能力不對稱以及個別勞動關系的從屬性特征,用人單位往往利用勞動者急于獲得工作崗位的心理,,在合同中加入不平等的條款,,勞動者迫于生計不得已接受,其意思自治受到用人單位的事實上的不正當影響,。二是實務中極少存在勞動合同同等約定用人單位提前解除勞動合同即解雇的違約金責任,,多為約定勞動者不管何種原因提前解除勞動合同,就應當支付用人單位不菲的違約金,,有無實際造成經濟損失及其多少和用人單位是否提供特殊福利待遇或承擔保密義務等在所不問,,而對于用人單位打破勞動者職業(yè)穩(wěn)定性期待提前解雇,往往沒有同等的違約金支付約定,,勞動者所失甚多所得甚少,,顯失公平。三是勞動者具有勞動自由,,任何公共機構,、私人組織和個人都無權強迫勞動者勞動,這就是現代勞動法上的勞動者勞動自由原則。我國勞動法第32條也規(guī)定用人單位不能強迫勞動,,否則,,勞動者有權即時辭職。四是,,勞動者依法享有擇業(yè)自主權,,用人單位當然也依法享有保護單位利益如商業(yè)秘密的權利,但勞動者的擇業(yè)自主權是勞動者的生存權,,是公民的基本人權之一,,在權利位階和效力上高于用人單位的相對應的權利。綜上,,如果用人單位沒有相對應的特別對價(特殊福利待遇和承擔保守商業(yè)秘密的競業(yè)禁止經濟補償)支持,,僅因為合同約定,勞動者提前解除勞動合同就必須按勞動合同約定支付用人單位違約金而不受限制的做法沒有法理基礎,,不符合個別勞動關系的本質和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作為社會法的保護勞動者利益的宗旨,,因而不具有合法性,最起碼合法性不足,。
上一篇: 《勞動法》下的工資構成
下一篇: 培訓費及其賠償問題
加載更多
勞動合同終止的情形有哪些?根據勞動合同法第四十四條和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第二十一條規(guī)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勞動合同終止:(1)勞動合同期滿的;(2)勞動者開始依法享受基本養(yǎng)老保險待遇或者達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