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爆發(fā)后,,疫情的蔓延及政府的各項防控措施將對企業(yè)生產經營產生巨大影響,大量民商事
合同可能出現(xiàn)全部或部分履行不能,,或特定時期履行不能,,或繼續(xù)履行對合同一方顯失公平,,或合同一方生產經營狀況明顯惡化、可能影響
合同履行等法律問題,,進而訴諸法院,要求對方承擔違約責任,,解除,、變更或繼續(xù)履行合同。
“新冠疫情”為不可抗力,,能成為合同不能履行的免責事由嗎,?對此,房山法院建議從以下三方面嚴格審查并審慎辦理相關案件,,預防疫情后的合同糾紛“后遺癥”,。
考量“新冠疫情”是否為不可抗力
當前尚未出臺相關文件或司法解釋明確“新冠疫情”的法律性質,但普遍認為其可認定為不可抗力,。
首先,,根據《民法總則》第180條及《合同法》第117條對不可抗力的定義,所謂不可抗力,,即不能預見,、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
此次“新冠疫情”的嚴重程度,、傳播范圍,、影響程度都是人們無法提前預見、難以避免和克服的,,因此符合不可抗力的構成要件,。
其次,政府管控措施全面加強,,全國31個省市均啟動重大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一級響應,,各地紛紛采取隔離、延長假期,、推遲復工時間,、交通管控等防控措施,且何時終止尚未可知,,直接影響各行各業(yè)的正常運轉,。
第三,參照與“新冠疫情”相似的2003年“非典”疫情,,當年最高人民法院曾出臺《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在防治傳染性非典型肺炎期間依法做好人民法院相關審判,、執(zhí)行工作的通知》(已失效),其中第三條第二款規(guī)定:因政府及有關部門為防治“非典”疫情的影響致使合同當事人根本不能履行而引起的糾紛,,按照《合同法》關于不可抗力的規(guī)定妥善處理,??梢姟胺堑洹痹谔囟〞r期是可以視為不可抗力在合同履行中作為免責事由的。
因此,,法院建議此次疫情也可參照“非典”時期的做法,,當發(fā)生合同履行不能時,一方當事人可以“新冠疫情”是不可抗力作為免責事由,。
嚴格審查免責事由的適用情形及法律后果
即使“新冠疫情”是不可抗力,,也不必然導致解除合同的法律后果。如當事人以不可抗力為由要求解除合同時,,建議法官要嚴格審查以下四點:
一是不可抗力導致合同目的不能實現(xiàn)方能解除合同,,即要證明不可抗力與合同不能履行之間存在因果關系,且該不能履行導致合同目的不能實現(xiàn),。
二是不可抗力與當事人過錯并存的,,過錯部分不免責。如果不可抗力與當事人過錯共同構成損害發(fā)生的原因,,則應各自承擔相應部分的責任,,即部分免責。比如不可抗力發(fā)生后,,債務人也負有通知和避免損失擴大的義務,,若能采取而未采取措施的,則推定債務人有過錯,,應根據過錯程度承擔責任,。
三是當事人適用免責事由要求解除合同未被法院支持時,則存在承擔違約責任的風險,,法院需審查當事人在不具備合同解除要件的情況下單方解除合同是否構成違約,。
四是先履行合同義務當事人以“新冠疫情”導致對方經營狀況惡化,可能無法履行后義務為由拒絕履行合同的,,法院應嚴格審查其是否按照
合同法規(guī)定的條件和程序行使了不安抗辯權,,否則可能構成違約。
加強相關證據的審查及同類案件的研判
由于此類案件產生在特定背景之下,,合理的處理方式直接關系到疫情過后經濟,、生活秩序的快速恢復。因此,,建議法官在審理此類案件時一定要慎之又慎,。
一是加強合同履行時間的審查,尤其是各時間點與“新冠疫情”防控措施的關聯(lián)性,、因果關系等,。如妨礙合同履行的行為時間發(fā)生在“新冠疫情”之前,則不宜將“新冠疫情”認定為合同履行不能的免責事由,。
二是當事人提出因疫情導致合同部分或全部履行不能,,或經營狀況因疫情受到重大影響的,,因提交相關證據,如醫(yī)院證明,、相關通知,、價格上漲的記錄、通知義務已履行的證明等,,法官對此要嚴格審查,。
三是加強調研,及時召開類案研討,,提前相關部門盡快明確“新冠疫情”的法律性質及適用條件,避免此類案件同案不同判,。
四是法官要充分運用調解方式促成合同雙方重新磋商,,以達成合同目的為共識,盡量采取替代履行,、協(xié)商部分解除合同等方式,,減少因合同糾紛帶來的經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