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律師網(wǎng) > 專題 > 行政制度 > 典型案例 > 正文
一、案情介紹
2015年6月16日,,被上訴人北京大學作出《北京大學信息公開申請答復函》(北大信息公開〔2014-2015〕021號,,以下簡稱答復函),載明:于艷茹關于公開1.2014年9月18日,,北京大學工作組與專家組談話會議記錄,;2.2014年10月25日,北京大學工作組與專家組談話會議記錄,;3.2014年11月12日,,北京大學第117次學位評定委員會會議記錄;4.2014年12月16日,,北京大學學位評定委員會辦公室向歷史學系學位分委員會發(fā)出的《關于對于艷茹學術論文抄襲事件盡快做出處理意見的通知》,;5.2015年1月9日,北京大學第118次學位評定委員會會議記錄,;6.校長法律顧問出具的法律意見書(全文)的信息公開申請已收悉,。
一審法院對申請人的申請答復如下:依據(jù)《高等學校信息公開辦法》第十條高等學校對下列信息不予公開:(一)涉及國家秘密的;(二)涉及商業(yè)秘密的,;(三)涉及個人隱私的,;(四)法律、法規(guī)和規(guī)章以及學校規(guī)定的不予公開的其他信息,,于艷茹申請的第1,、2、3,、5,、6項內(nèi)容是學校工作過程中產(chǎn)生的內(nèi)部工作資料,屬于不予公開范圍,。于艷茹申請公開的第4項屬于學校主動公開內(nèi)容,,可于工作時間(8:00-12:00,13:00-17:00)在研究生院學位辦公室(新太陽活動中心507室)領取,。一審法院依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政府信息公開行政案件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第十二條第(一)項之規(guī)定,,判決駁回了于艷茹的訴訟請求。于艷茹不服答復函訴至一審法院,,請求判令撤銷答復函中對其申請的第1,、2、3、5,、6項信息不予公開的答復,,并判令北京大學在一定期限內(nèi)公開上述信息。
2015年12月31日,,一審法院作出判決,,查明如下事實:2015年5月20日,于艷茹通過發(fā)送電子郵件及郵寄方式向北京大學提出信息公開申請,。雙方通過電子郵件進行溝通后,于艷茹按北京大學要求重新提交申請,,并于同年5月27日通過電子郵件對身份證信息進行完善。于艷茹要求北京大學向其公開如下信息:1.2014年9月18日,,北京大學工作組與專家組談話會議記錄,;2.2014年10月25日,北京大學工作組與專家組談話會議記錄,;3.2014年11月12日,,北京大學第117次學位評定委員會會議記錄;4.2014年12月16日,,北京大學學位評定委員會辦公室向歷史學系學位分委員會發(fā)出的《關于對于艷茹學術論文抄襲事件盡快做出處理意見的通知》,;5.2015年1月9日,北京大學第118次學位評定委員會會議記錄,;6.校長法律顧問出具的法律意見書(全文),。北京大學收到于艷茹的信息公開申請材料后,于同年5月30日向于艷茹發(fā)送電子郵件,,告知其已于2015年5月28日正式受理其信息公開申請,。同年6月16日,北京大學作出答復函,,向于艷茹公開其申請的第4項信息,,其他申請獲取的信息不予公開。于艷茹收到該答復函后,,認為北京大學未向其公開其余5項信息,,于2015年7月2日向一審法院提起行政訴訟。一審庭審中,,于艷茹稱其對北京大學向其公開第4項信息的行為沒有異議,。上訴人于艷茹不服一審判決上訴至二審法院,請求撤銷一審判決,,改判撤銷答復函并判令被上訴人北京大學公開尚未公開的五項信息,。
二、爭議焦點
1,、北京大學在一審期間未向法院提交證據(jù),,是否即應由此承擔敗訴的法律后果,。
2、于艷茹所申請的信息是否應當予以公開,。
3,、北京大學作出答復函是否超過法定期限。
三,、法律分析
(一)關于第一個問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三十四條第二款規(guī)定,被告不提供或者無正當理由逾期提供證據(jù),,視為沒有相應證據(jù),。因此,如果因被告未提供證據(jù)而導致應當由被告承擔證明責任的事實無法查清時,,即應當由被告承擔不利的法律后果,。但是,如果綜合全案有效證據(jù)及當事人無爭議之陳述,,法院能夠查明案件事實的,,仍然應當根據(jù)查明的事實作出裁判。對此,,《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行政訴訟證據(jù)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以下簡稱行政訴訟證據(jù)規(guī)定)第五十三條明確規(guī)定,,人民法院裁判行政案件,應當以證據(jù)證明的案件事實為依據(jù),。且該規(guī)定進一步明確了法院認定案件事實的標準,,即法庭應當對經(jīng)過庭審質證的證據(jù)和無需質證的證據(jù)進行逐一審查和對全部證據(jù)綜合審查,遵循法官職業(yè)道德,,運用邏輯推理和生活經(jīng)驗,,進行全面、客觀和公正地分析判斷,,確定證據(jù)材料與案件事實之間的證明關系,,排除不具有關聯(lián)性的證據(jù)材料,準確認定案件事實,。
本案中,,北京大學于一審期間確實未提交證據(jù),但綜合全案證據(jù),,一審判決中經(jīng)審理查明的事實能夠得到在案證據(jù)的佐證,,上述事實應當作為法院裁判的事實依據(jù),一審判決并未違反行政訴訟證據(jù)規(guī)定的要求,。當然,,對于應當由被告承擔證明責任且本案現(xiàn)有證據(jù)不足以證明的案件事實,則仍然應當由被告承擔不利的法律后果。
(二)關于第二個問題,。
根據(jù)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第一條之規(guī)定,,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宗旨之一是促進依法行政,而行政機關在作出行政決策之前充分匯集不同觀點,,從而保證行政決策能夠正確作出,,對于實現(xiàn)上述宗旨具有重要意義。對于直接記載行政機關之間或者行政機關內(nèi)部交換意見情況的政府信息,,無論在行政決策過程中公開,,還是在行政決策作出后公開,均可能導致行政機關之間或者行政機關內(nèi)部難以坦率地表達意見,,故此類政府信息應免于公開,。
本案中,盡管北京大學未將于艷茹申請的信息本身作為證據(jù)提交,,但在行政機關決定不予公開信息案件中,,如果法院基于對信息的描述已經(jīng)能夠對相關信息是否應予公開作出判斷,則行政機關是否將相關信息本身作為證據(jù)提交不影響案件的審理和裁判,。本案于艷茹申請公開的第1、2項信息是以會議記錄形式記載的參與調(diào)查其論文是否抄襲的工作組成員與專家的討論意見,;于艷茹申請公開的第3,、5項信息是以會議記錄形式記載的學位評定委員會委員就其涉嫌抄襲事件進行審議的意見;于艷茹申請公開的第6項信息則是北京大學校長法律顧問辦公室提供的供參考的法律意見,。上述信息涉及工作組成員與專家之間,、學位評定委員會委員之間以及學校內(nèi)部相關部門之間表達及交換意見的情況,因此即使在最終處理決定作出之后,,上述信息亦應免于公開,。因此,北京大學答復于艷茹其所申請的信息1,、2,、3、5,、6項不予公開,,不違反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規(guī)定。同時,,由于上述信息免于公開的理由在于保護行政機關內(nèi)部意見交換的自由,,而并非基于保護行政機關工作人員或者專家的個人隱私,因此直接記載內(nèi)部不同觀點和意見的信息應當作為一個整體免予公開,,于艷茹認為可以采用區(qū)分處理等方式予以公開之主張,,亦不能成立。基于上述分析,,于艷茹認為北京大學不予公開違法,、一審法院認定相關信息為內(nèi)部信息缺乏證據(jù)、一審判決適用法律錯誤,、《高等學校信息公開辦法》第十條違反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等與該問題相關之其他主張均不能成立,。
(三)關于第三個問題。
判斷北京大學答復是否超過法定期限的關鍵,,在于確定其答復期限的起算點,。即究竟以北京大學收到于艷茹的申請之日起計算,還是以北京大學收到于艷茹補充的身份證材料之日起計算,。二審法院認為,,對于申請不符合法定要求需要補正的,行政機關有權要求申請人予以補正,,而審查的期限應當自申請材料補正之日起計算,,但行政機關要求申請人補正應當符合法律規(guī)定并有事實依據(jù)。
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第二十五條第一款規(guī)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向行政機關申請?zhí)峁┡c其自身相關的稅費繳納、社會保障,、醫(yī)療衛(wèi)生等政府信息的,,應當出示有效身份證件或者證明文件。本案中,,由于于艷茹申請公開的是北京大學在撤銷其學位的過程中形成的相關信息,,屬于申請與其自身相關的信息,因此北京大學要求其提供身份證明材料以審核其身份的真實性,,不違反上述規(guī)定,。
但北京大學要求其補充身份證信息的事實依據(jù)不足。北京大學要求于艷茹補充身份證信息的理由是其申請時提交的身份證照片不清晰,,而于艷茹在訴訟中則否定其提交的身份證照片不清晰,。由于于艷茹申請時提供的身份證材料已經(jīng)提交給北京大學,因此應當由北京大學對上述事實承擔證明責任,。而北京大學在訴訟中未向法院提供證據(jù)證明于艷茹申請時提交的身份證材料情況,,導致其身份證照片是否清楚的事實無法查清,北京大學應當對此承擔不利的法律后果,。因此,,北京大學對于艷茹申請的審查期限,即應自其第一次收到于艷茹的申請之日起計算,。至于于艷茹所稱根據(jù)北京大學的要求按照一事一申請方式于2015年5月23日再次提交申請,,因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第二十條關于申請形式和內(nèi)容的規(guī)定并無上述要求,,故此次申請亦不能作為北京大學審查期限的起算點。據(jù)此,,北京大學于2015年6月16日方作出答復函且未辦理延期手續(xù),,已經(jīng)超過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第二十四條第二款規(guī)定的答復期限,構成程序違法,。
四,、裁判結果
1、撤銷北京市海淀區(qū)人民法院于二○一五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作出的(2015)海行初字第1019號行政判決,;
2,、確認被上訴人北京大學于二○一五年六月十六日作出的北大信息公開〔2014-2015〕021號《北京大學信息公開申請答復函》違法;
3,、駁回上訴人于艷茹的其他訴訟請求,。
一、二審案件受理費各50元,,由被上訴人北京大學負擔(于本判決送達后7日內(nèi)交納),。
本判決為終審判決。
五,、裁判依據(jù)
1,、《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第二十二條第二款;
2,、《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第十七條,;
3、《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第一條,;
4、《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行政訴訟證據(jù)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第五十三條,;
5,、《高等學校信息公開辦法》第十條;
6,、《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六十九條,。
加載更多
房產(chǎn)是企業(yè)或個人生產(chǎn)生活中的重大資產(chǎn),,也是在執(zhí)行案件中,被查控的主要對象,。不動產(chǎn)登記簿是不動產(chǎn)物權歸屬和內(nèi)容的依據(jù),,法院執(zhí)行時往往通過查詢登記信息來調(diào)查被執(zhí)行人名下是否有房,。然而,在實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