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案說法 案情:2014年5月初,,潘某與王某通過一個交流詐騙技術的QQ群認識后,,約定一起實施詐騙,并約定按六四比例出資及分贓,。兩人利用“偽基站”設備冒充手機客戶服務中心發(fā)送以通訊公司為發(fā)件人的積分兌換現(xiàn)金短信,,誘導收信人登錄其搭建的釣魚網(wǎng)站,下載安裝已偽裝成手機客戶端并能攔截手機短信的病毒,,通過釣魚網(wǎng)站后臺獲取登錄釣魚網(wǎng)站的移動用戶姓名,、身份證號碼、銀行卡號,、手機號碼等信息,,利用上述他人個人信息對自己注冊的某賬號進行快捷充值,,利用獲取的消費支付驗證碼短信將被害人銀行卡上的資金轉存至自己注冊的賬戶,用于網(wǎng)上購物銷售后套現(xiàn),。潘某,、王某多次組織實施上述活動,先后獲取洪某等20人信息,,涉案金額達11.02萬余元,。
分歧意見:潘某等人的行為如何定性,存在兩種不同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潘某等人通過病毒軟件獲取的被害人消費支付驗證碼短信不是被害人銀行卡的取款密碼,,不構成信用卡詐騙罪,構成盜竊罪,。
第二種意見認為,,潘某等人通過計算機病毒程序竊取他人銀行卡號、戶名,、身份證號以及手機號等信息資料,,并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通訊終端等盜刷被害人銀行卡實現(xiàn)變現(xiàn),,屬于以無磁交易方式冒用他人信用卡,其行為構成信用卡詐騙罪,。
評析:筆者同意第二種意見,,主要理由如下:
其一,竊取他人信用卡資料并在互聯(lián)網(wǎng),、通訊終端使用與竊取他人信用卡再使用,,本質是完全相同的。信用卡詐騙罪所要保護的法益是金融管理秩序和他人的財產
所有權,,其要懲戒的是侵害金融管理秩序并侵害他人財產所有權的行為,。因此,構成冒用型信用卡詐騙罪需要符合兩個條件:存在冒用他人信用卡的行為,,并未得到他人事前授權或事后認可,。本案中潘某等人的作案手法是:發(fā)送兌錢短信→誘騙被害人點擊打開釣魚網(wǎng)站并下載病毒程序→獲取被害人的姓名、銀行卡號,、手機號,、身份證號等信息→到自己的購物網(wǎng)站賬戶以被害人的銀行卡信息發(fā)起快捷支付→利用被害人下載安裝的病毒程序攔截消費支付驗證碼短信→輸入支付驗證碼完成支付購物變現(xiàn)。這種作案手法就是利用網(wǎng)絡購物的快捷支付方式盜刷被害人的銀行卡變現(xiàn),。因此,,開通快捷支付必須要有銀行卡號、戶名,、手機號碼,、身份證號等銀行卡信息及身份信息,,之后才是利用手機接收驗證碼短信,輸入驗證碼完成支付,。本案中潘某等人既沒有取得他人授權或認可,,又通過知曉他人銀行卡號、戶名等信息冒用了他人信用卡,,其盜竊取款密碼之前便已冒用了被害人的銀行卡信息,,冒用行為同等侵害他人財產所有權,同等侵害金融管理秩序,,既以非法方式獲取他人信用卡或卡內信息并使用的,,均符合信用卡詐騙罪的兩個要件。
其二,,竊取,、收買、騙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獲取他人信用卡信息資料,,并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通訊終端等使用的構成冒用信用卡行為。本案中潘某等人要盜刷被害人的銀行卡變現(xiàn),,首先需要獲取被害人的姓名,、銀行卡號、銀行預留手機號,、身份證號等信息,,利用這些信息將被害人的銀行卡與網(wǎng)絡購物、支付賬戶進行綁定,,之后才能利用手機接收驗證碼短信,,輸入驗證碼完成支付,實現(xiàn)盜刷變現(xiàn),。這種情況的冒用他人信用卡的信用卡詐騙罪犯罪行為類似于詐騙罪中的三角詐騙,,即在行為人沒有得到授權利用信用卡賬戶內資金的情況下,銀行作為持卡人資金的管控者,,被行為人持有信用卡和密碼的外觀形式欺騙,,交付了信用卡賬戶內的資金。因為,,在上述行為中,,有兩個“騙”的行為,一是行為人利用病毒軟件獲取的手機短信騙得被害人卡號和密碼的行為,;二是行為人利用騙得的信用卡信息資料,,通過網(wǎng)上銀行轉賬的行為。在這兩個欺騙行為中,,第二個行為是取得財物的關鍵,,且符合信用卡詐騙罪中冒用的情形,。因此,潘某等人通過釣魚網(wǎng)站,、病毒程序,,在被害人不知情的情況下竊取被害人的銀行卡信息及身份信息,之后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購物終端使用的行為,,完全符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妨害信用卡管理
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5條第2款第3項的規(guī)定,屬于以無磁交易方式冒用他人信用卡,,故構成信用卡詐騙罪,。